老 子
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知足者富,强行者有志。不失其所者久,死而不亡者寿。
【译意】
能够了解别人优劣长短的,只可算是聪慧;能够认识自己本心本性的,才可算是清明。能够战胜别人的,只可算是有力;能够克服自己的,才可算是坚强。
能够知足而淡泊财物的,便可算是富有;能够体道而强行不息的,便可算是有志。
以道为本而紧守不失的,便可算是长久;身虽死亡而精神不朽的,便可算是长寿。
【解析】
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知人需要识别察辨的能力,自知则需要内省返照的功夫。
识别仅需要智慧,而内省则需要除情去欲,克己灭私,所以“自知”比“知人”更难。
一个人的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,但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;能看到别人些微的瑕疵,但却看不到自己很大的过失,就是证明。
同时,“知人”愈多,自己损失的也愈多;但“自知”越久,越能增进自己的道德,提升自己的境界,从前有人把“智”比作蜡烛,把“明”比作镜子,正是因为蜡烛愈烧愈短,而镜子愈擦愈光。
这就是老子为什么轻视“智”而重视“明”的原因了。
“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”“强”是五十二章“守柔曰强”的强,不是七十六章“坚强者死之徒”的强。
每一个人都有私、有欲,要想去私、去欲,力气是没有用的,必须先自反自省,然后自清自虚,而这反省、清虚的功夫,正是困难的地方,所以古人说:“破山中贼易,破心中贼难。”就是这个道理。
能够自反自省,自清自虚,当然可以算是一位强者了。
“知足者富。”这是指财货而言。因为人的欲望深如溪壑,纵使日进万金,也难满足,因此造成“众人熙熙,皆以利来;众人攘攘,皆以利往”的情形。
反之,如果能淡泊寡欲,那么纵使粗茶淡饭,也乐在其中。所以知足就绰然富裕了。
“强行者有志。”“强行”,就是四十一章的“勤而行之”,因为精微玄妙的道,固然要领悟,更重要的还在身体力行。
所以老子说:“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。”但越是高远的理想,追求时所遇到的阻碍越多,何况是精微玄妙的大道。如果稍遇挫折,便半途而废,必将前功尽弃。因此必须要愈挫愈奋,再接再厉,直至“死而后已”,这样才有成功的一天,而这样也才能算是“有志”。
“不失其所者久。”“所”,本指处所,引申有根本的意思。鱼生在水里,离水必死;树生在土中,离土必亡。
万物都是由道而生,所以必须守道而行,才能长久。如果妄作妄为,倒行逆施,那便是日暮途穷的时候,离死亡已不远了。
“死而不亡者寿。”人有生必有死,这是自然的情形,不必悲哀,也不必恐惧,重要的是如何建立人生永久的价值,这个永久的价值建立了,则人虽死犹生,这就是“不朽”,也就是“寿”。如文天祥、史可法、吴凤等便是。
儒家的三不朽,是立德、立功、立言,而道家的不朽,则全在一个“道”字。如果能够得道,那么身虽死,而道犹存,这就是不朽,也就是“寿”了。
【说明】
本章可说是老子的人生论,他特别注重“自知”、“自胜”、“知足”和“强行”。做到以上几点,就可以算是得道了。
如果能坚守而不失去,所谓“不失其所”,就能够长生久视,能够长生久视,就可以“死而不亡”、精神不朽了。本章的每一句都意义深远,值得再三玩味。
-end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