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来独往并不代表这些人是孤僻的人。一个友善而独来独往的人,很有可能是一个内向的人。
为什么这么说呢?
在生理层面,内向和外向的人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是有差异的。这些差异与生俱来,在婴儿时期就会表现出来,并会在一生中保持相对稳定的风格,很难被真正改变。
其中,内向的人对刺激更为敏感。当面对刺激时,内向的人感受到的唤醒更为迅速和强烈,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内向的人会更倾向于独来独往,因为他们更容易被刺激干扰而分心。
以下再为大家分析5个关于内向者的常见误解:
1. 内向 = 害羞/社交焦虑?
内向与害羞/社交焦虑不是一回事。
社交焦虑是指参与社会交往时感到焦虑、紧张,在生理上还可能会有出汗、发抖、口吃等等现象。社交焦虑者之中的很多人,内心是渴求与他人接触的,只是对外部评价(尤其是负面评价)过分关注和过分担忧,对犯错误的恐惧和尴尬,阻挡了他们与人交往。
与之相比,内向的人并不害怕社交活动,不参与活动其实是他们的自主选择。很多时候,他们不是“不敢”,而是“不想”,独处让他们感觉更舒适。
2. 内向的人是自卑的?
并不是,很多内向的人,内心都是坚定而强大的。
图自pexels
3. 内向者不善言辞,不喜欢与人打交道?
内向者并不是喜爱沉默,也不是讨厌与人打交道。他们只是不喜欢无意义的闲聊。比起一大群人出去high,内向者更适合并擅长于一对一的谈话或和少数几个人的交流,并偏爱有内容和深度的谈话。
另外,很有趣的一个研究表示,以口才谋生的人(比如主持人、相声演员、演说家)中,内向者的比例反而很高。简单说来,内向者的寡言、独处等行为,并不是因为他们“不能”,而是“不想”。
4. 内向者不如外向者那么快乐?
外向者总被认为是乐观、精力充沛的。内向者可能会因为沉默而被贴上“不合群”、“高冷”的标签;需要在家里独处休息的内向者总是被朋友劝出门“放松一下”;内向的孩子虽然自己并没有什么不适,却可能会被忧心忡忡的父母强行要求“变得活泼些”,等等。而这些经历可能更容易带来困惑和自我否定。
但人格特质其实与快乐无关。内向者并不是不快乐,他们只是喜欢享受另一种类型的快乐,比如沉浸在无人打扰的平静中,读一本书。
5. 内向的人不适合做领导者?
事实上,在各行各业的领导者中都有内向者的身影,只是旁人可能看不出他们是内向的人。
内向者非常适合做领导,因为选择自主性更强的、有独处机会的工作,可能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。在领导者岗位上的内向者是更好的倾听者,往往更能捕捉被他人忽略的细节、更擅长收集信息、激励员工,也善于思考抽象的蓝图,对于决策更慎重。特别是,他们往往能够在管理团队中的外向者时很有自己的一套。